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我國很早就有觀燈的習俗了。
在農村地區的燈都是自己家扎的啦,以前就是用木制的,用四根或六根亦或8根比較長的豎梁和上下兩個底盤連接在一起做出來的。
底盤嘛就是根據豎梁數目的多少而做的,幾角型的方框,每個角處有凹槽供豎梁插,全部梁都插好后就可以把另一個底盤扣在上面了,用卯榫弄牢固好后就基本可以了。
弄好后就可以在兩個豎梁間粘紙或布了,4根的就是四角燈籠嘍,以此類推O(∩_∩)O~
另外下面的底盤,在中間那會留一個圓槽供蠟燭插在那,上面的底盤則沒有,但是會有供繩子懸掛的鉤。
以前物資比較匱乏的時候人們會把往年的年華湖燈籠那樣看起來更好看,已滿生活好了慢慢就有人研究出了可以旋轉的有內膽的燈籠了。
點燃燈籠可是個技術活哦,首先把上面的底盤弄下來,把點燃的蠟燭插在下面的插槽里,再把底盤扣好,以拎起來火苗不滅不倒為最好,這就是傳說中的“氣死風燈”啦O(∩_∩)O~。
弄好后就可以懸掛到自家的大門口了,咱們中國是講究成雙成對的啊,所以一般都是掛兩個,一般一根蠟燭可以燃燒一個晚上的?,F在生活好了,電燈就逐步取代了蠟燭。
所以現在每到正月十五,十渡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掛起燈籠,夜幕降臨后把門口照的很明亮,有的家庭甚至會等到粗了正月才會摘了呢。
下一篇:十渡人迎春:大地回春做柳笛